58岁的高先生来到内窥镜室就诊,说最近几个月大便带血,颜色偏暗红,有时候还伴有腹痛。吃了治疗痔疮的药,一直不见好转,这可急坏了他。
6年前,他在外院做过一次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枚息肉,约0.8cm,当时建议他行内镜下治疗,他觉得没有啥不舒服,便未接受建议进行治疗。考虑到高先生58岁,且之前发现息肉未行治疗,医生立马警惕起来,让他做肠镜检查。检查开始后,刚进镜到约直肠8cm处,就看到一个约2*1.5cm大小的肿物,质脆易出血,医生初步诊断为肠癌,但看样子还不算太晚,经过规范治疗,预后应该还不错,只不过此时已经不能进行内镜下治疗了,需要行手术治疗。
其实90%以上的肠癌都是肠息肉演化而来的,这个过程大约5-15年;在其癌变之前我们及时做一次肠镜检查,就能很容易发现,并能在肠镜下予以切除。像高先生这种情况,在6年前做第一次肠镜时还是一颗绿豆大小的息肉,如果当即切掉就不至于发展成肠癌进行手术治疗了。
需要经过肛门进行操作的肠镜检查让很多患者十分抗拒。然而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早癌和癌前疾病的金标准,能够有效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它吧!
什么是肠镜
肠镜检查就是通过肛门插入一根软管,通过软管前端的“摄像头”查看整个大肠的技术。通常肠镜内部还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从而能够在肠镜下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甚至进行切除病变等操作。
为什么要做肠镜?
早期时肿瘤很小,比较容易治愈,通过肠镜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防止息肉癌变。如果在肠癌的早期阶段就发现病变,治疗效果会很好,大多数早期病人经过治疗后不少都能治愈。但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肠镜检查的重要性,肿瘤在悄悄生长,身体却没有一点感觉,一旦出现了症状,往往肿瘤已经发展到进展期,治疗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哪些人需要做肠镜?
由于人到50岁以后,长肠息肉的几率很大,且最近研究表明,结肠息肉约占到70%。因此建议在5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并切掉,就等于排除了定时炸弹。
在此要特别强调,并不是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做肠镜。目前大肠癌呈现高发趋势,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为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从50岁开始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实际上很多医生更倾向于在40-45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并且增加检查次数,认为这样更为保险。这些高危因素包括: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病史的;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有大肠癌或息肉家族史的;有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
做肠镜时要做哪些准备?
因为医生要通过肠镜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干净的肠道,都是大便就看不清楚了,所以检查前必须做肠道准备。便秘的患者,检查前两天进食半流质饮食(白粥、软面条等),戒食纤维食物(青菜、水果)。
预约上午检查的,检查前一天晚餐禁食,晚上6-7点开始服用清肠剂,以排出清水样便为最佳,如排出物仍有粪渣,则需继续饮水。因为会频繁去厕所,所以尽量待在上厕所比较方便的地方。预约下午检査者,检査日禁食早餐,上午服用清肠剂。肠道清洁不彻底者,检査前1-2小时可行清洁灌肠或大肠水疗。进入检査室前需排便一次。
检查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后初期因空气积聚于大肠内会感到腹胀不适,可到厕所排气,数小时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如有持续性腹痛,大便带血且量多时请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单纯检査者,检査后1小时可进食少渣饮食;已做治疗者,具体根据治疗情况决定饮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