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汇聚 开坛论讲 稀土产业论坛发出“最强声浪”

8月的包头,稀土之声,成为城市“最强音”。

8月16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 中国稀土学会2023学术年会可谓盛况空前。12位院士集聚,24场分论坛开讲,上百位院校才俊、企业家持续发声,让本届论坛成为一次启迪智慧、引领未来的盛会,一次交流互鉴、深化合作的盛会。

众“声”汇聚 共话稀土

梳理发展新版图,分析发展新趋势,擘画发展新蓝图。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作题为《开创我国稀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王海舟作题为《质量基础支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

从战略高度分析研判发展大势后,干勇院士说:“我非常看好在这里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包头的稀土储量4350万吨,占全国的83.7%,全球的37.8%。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视,包头市委、市政府实施有力,利用这个资源优势,去年全市稀土产业同比增长79.1%。”他期望包头能加速形成最大的稀土产业集群,引领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场内声声入耳,场外句句回响。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雅说,包头打造“两个稀土基地”,企业必须要高质量发展。“天和磁材有核心技术,我们不单单做材料,更多的是要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全国全球做了一些专利布局,未来出口还会有更多的增长。”

“在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中,稀土高新区是主战场。我们一定要锚定目标,苦干实干,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作出高新区应有的贡献。”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强说。

当天下午,以“稀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分析测试”“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等为主题的24个分论坛在香格里拉酒店和青山宾馆陆续开讲。

在第四分会场,以“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为主题的分论坛正在进行。北京大学教授杨金波第一个作题为《富铁基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的报告。当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显示在大屏上时,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存,如同走进了大学课堂。

来自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黄江说,自己正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而来。“能参加这样的论坛机会难得,在这里能与大咖学者一起交流,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阅历,进一步开拓视野,对今后做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在第五分会场,年轻的浙江大学教授邓人仁提前来到会场准备作报告。他说:“我今天作的报告题目是‘稀土纳米晶复合材料的能量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传统的发光材料主要是用来做照明、显示等,现在我们把它用在生物医学诊断等方面,属于一个比较前沿的新领域。”

“诚意满满,收获满满。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能让我们了解学习到最先进的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陕西金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闫绍天说。

“我是第一次来包头参加稀土论坛,今天我们稀土永磁相关产业的人士齐聚一堂,人集聚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流,大家可以在技术上交流沟通,有助于未来公司设备工艺的改进及优化。”圣同智能机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区域销售总监李刚说。

“声声”不息 情牵包头

交流互动,共融共长。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所说:“产业发展怎样才能创新?应该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紧密融合起来共同探讨,尤其是骨干企业要参与到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大家共同发展。”

一年一度共话稀土,十五年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声声”不息,稀土论坛也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引领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稳步向前。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说,近年来院区合作不断强化成效显著,一大批院士长期扎根科研一线,多次实地调研,为包头稀土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论坛为稀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我们将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世界稀土之都’资源产业科技的影响力,把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转化为稀土产业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

包头稀土论坛贵在“发声”,也赢在“发声”。稀土论坛在为包头稀土产业指明方向、增强产业话语权的同时,也以“稀土之情”牵连起更多人的情感。

携手多年,干勇院士对包头稀土论坛充满了感情。他说:“稀土论坛我来了13次,当了13届主席,最早我们就想把它办成稀土领域的一个品牌会议,现在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今年国内很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都来了,院士来的数量也很多。本届包头稀土论坛标志着我们在国际国内创下了一个最有品牌、最有技术优势、最有交流价值的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说:“本次论坛的规模是空前的,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将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人才的强强联合。”他表示,解决卡脖子的难题,就是要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提高大家对稀土的科学认识和技术的提升,让产品真正在世界上达到领先地位。

中国稀土学会顾问张安文说:“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包头稀土论坛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但被国内关注,也被国外所关注。我们不仅成功召开了会议,还有众多企业家和科学家、技术人员之间的互动,有政府部门、协会学会、金融机构等的积极参与,大家欢聚一堂,充分交流互动,都感到很有收获。”让张安文感受更多的是参会人数的变化,从最初参会的二三百人到如今的约两千人,这个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国内对稀土产业发展、对包头打造“世界稀土之都”的关注,也显示出各方对包头稀土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我相信稀土论坛会越办越好,也将在全国稀土发展和科技产业互动的大背景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包头日报记者:张海芳,樊佳疑;摄影:祝家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