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Q701继续剁手,购入国产DIY甲类耳放
OK,之前写了一期AKG Q701的开箱,链接在这。当时没有设备只能IPC直推,说实话真的不能听,几十块钱的耳机出的声音都比他好,据说上了耳放就会有起色,为了不浪费这个耳机,一直想着收个耳放试试,但我毕竟不能算是发烧,也没有那么多闲钱去买个几千上万的设备,预算也就几百块,只能在国产DIY里面挑选一个,有天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款,本着试试看的态度,一狠心就付款收了。
转眼几天过去了,快递通知拿货,我想估计这东西到了,怀着又花了钱的激动心情,直接拿钥匙就把箱开了,前面都忘了照相。。。。好吧,用手按着胶条,照一张吧,其实外面还有一个大纸盒,里面是电源线和送的RCA线,线都很普通,电源线就是普通的三口线,比较软,RCA线连店家都说一般,就不上图了,可想这东西到家的时候多大一盒,恩,不能用盒形容,应该用箱。
打开后,发现包装很用心,机器四周都用了这种泡沫纸包围着,对机器保护很到位。
取掉最上层的泡沫后,她就静悄悄的躺在里面,我第一反应,靠,这玩意这么大。。。
对比下IPTV的遥控器。后面那脏杯垫就不用看了,那不是脏,是油,洗不掉的,我一直这么麻痹自己。。。
机器做工还是挺不错的,而且银配黑也很好看,重点是全金属机身啊,对于金属控,这就是大杀器,摸上去真的很舒服,而且拉丝做的也很好 ,等等,这东西不是用来看的好么。。。。。
底部很多螺丝,估计是用来固定耳放板的,四个角都安装了脚垫,这样平放在桌面上的时候,其他螺丝就不会对机器的平稳产生影响。
正面有一个按钮和一个旋钮,按钮自然而然是开光,那个旋钮是用来调节音量的,中间那个不是按钮,是一个可以插进去的洞 ,是耳机孔啦,黄灿灿的是6.3转3.5的插头,耳机孔是6.3的,所以机器上配了一个转接头,方便用户使用 。机器拿在手上重量感明显,因为手边没有小称,只好自己拿着这货站在人体秤上称了一下重,然后又单独称了一下自己,这么一减不就是单独的重量了么,真感谢以前的数学老师,把我教的这么机智 ,这么一算,竟然有2.1kg,可见用料还是比较实在的。。。。
把那个转接头拔下来看看,好大的洞啊。。。。。
正面观赏完了,我们看看屁股上有什么。 很简洁,但是明显这个模具不是单独为这个机器设计的啊,还有两个output是什么意思啊,难道还有升级版什么之类的么?当然作为一款DIY,自己要有动手能力,据说也是可以自行更换运放设备等等,估计这两个口也能自己DIY吧,电源口很普通,和电脑、电饭锅、水壶、豆浆机、电磁炉都一样,等等,怎么扯到厨房用品上去了。。。。 ,所以线坏了也没关系,到处都是。还是要赞一下这个拉丝,真心好看。
对了,店家还送了一根螺丝杆,方便自己DIY,当然对于平时爱折腾的人,这个东西应该有不少。
机器开开后,开关键周围会亮起一圈绿色的光,非常好看,这种幽幽的色彩,在黑暗中也不刺眼,比灯场鼠标的光好看很多 。
之前都是开箱,下面说说具体感受。据说耳放也要煲,那么以下说的都是在耳放没有煲开和Q701没有煲开的情况下的听感。
由于这玩意还要插电,先拿台式电脑作为前端测试,对比原先直推:
一、直观感觉,声音变大,原来系统音量要40才能出声,现在只要20就可以,而且是耳放音量旋钮调的较低的前提下。
二、声音开阔了,没有原来直推干巴巴和涩涩的感觉了,声场感觉有一点出来了。
三、因为声音被放大,电脑上低品质的音乐变得特别难听,兹拉兹拉的高频,轰头的低频全出来了,另一方面说明解析变好。
再用IPC作为前端,对比原先直推:
一、同样声音变大,但是幅度并没有电脑那么明显,同样音量下,加上耳放仅仅比不加响那么一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二、高频变得稍微好一点,直推时敲锣什么的,感觉声音有点刺耳,加上耳放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听感依然不是很舒服。
三、低频变得有度,而且声音延伸边长,比直推好听
四、人声变毒,《崇拜你》那种懒洋洋的声音听的很有感觉。
对比另一条入耳式耳机TF10,以宋冬野的《安河桥》为例,明显感觉前奏那段鼓声TF10更有质感,反弹感很强,更深入人心,而Q701有种打在塑料鼓上的感觉,震动幅度很小的样子,而且宋冬野的声音也没有TF10那么有感情,估计和 Q701没有煲开有关系,这条TF10换了根银线,也是我很喜欢的塞子之一。
总结,作为一个DIY,几百大洋的耳放产品,推Q701还是有点难度,当然这个前提是Q701和耳放均没煲开。估计不少值友要喷了,“买这个就是浪费钱”“还不如加钱买XX”等等,但是这次测试让我发现TF10在这个产品下表现的很出色,声场开阔,低频很有弹性,说明东西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作为一个颜控和金属控,这东西放在电脑边上还是很好看的,莫名的有提升了b格,当朋友来家里的时候,问到这是什么,我又可以zhuangbility的淡淡说道“耳放啊,你不懂吧”。